adsense Sing

2011年2月10日星期四

Sunflower 太陽花 (向陽花)

李雲迪 Sunflowers
中國一首老歌。
如果你是中國人又有學琴,能不彈這首歌嗎?
好有希望,好光明,好好聽的一首歌。
☆☆☆☆☆☆☆☆☆☆☆☆☆☆☆☆☆☆☆☆☆☆
陳百強 - 太陽花
填詞:鄭國江

她的一張小粉臉
竟可使我意志堅
看見她
使我再不敢隨便叫苦或怨天
她的一張小粉臉
照澈我心
叫我能共現實作戰
望著那地平線
重獲信心 她感染
願帶著歡笑
來為你寫詩一篇
想將新詩高歌一遍
將它標記這一天
歌聲快樂熱情為你添
願摘太陽花 來為你編織冠冕
用快樂歡笑 來做我新的起點
新的歌聲沙灘響遍
斜陽如醉
暖暖紅日就像你的臉
☆☆☆☆☆☆☆☆☆☆☆☆☆☆☆☆☆☆☆☆☆☆
向日葵是一個多麼漂亮的名字,也是因為這花的特性。
總是向著太陽,給人的感覺多麼有陽光氣息。
連她的樣子都總是積極正面的,你我能像花一樣的向陽嗎?

2011年2月6日星期日

「中國文化」與「文化中國」

「文化中國」於我來說是第一次接觸的詞彙,「中國文化」則常常聽到。「中國文化」雖是常常都聽到,要定義這個「中國文化」仍是不容易,再弄清一個「文化中國」更是艱難。所以以下將會從王賡武(1994)的文章「關於文化中國的四個疑問」中,嘗試探討「文化中國」是什麼,和「文化中國」有什麼分別。還會對這篇文章的四個疑點提出我的看法和解釋我如何理解「中國」這個概念。

文中說到「中國文化」是「居住中國領土的人有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即使是移民海外的華人把文化帶離中國,仍然是源於居住中國領土的人的文化,從居住中國領土的條件來定義中國文化似乎非常適合。作者認為「文化中國」的重點是「中華文化的普遍性和通用性,可以遠離中國的領土而存在,而又有影響。」。而我認為最主要區分兩個詞彙的是「中國領土」這個關鍵。當某些華人移居海外,同時把中國文化也帶到中國以外,能引起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和重視,這就已經是文中所說的「中華文化的普通性和通用性」,對世界也是有影響的。「文化中國」這個詞彙還有模糊的地方,究竟那些普通的文化風俗﹑飲食﹑戲劇等等是不是文化中國的重點。不同地方的人對文化中國的概念亦不統一。因為這個詞彙仍不清晰,所以王賡武才會再提出四個疑問。

文中的第一個疑問是「文化中國能不能沒了「文化」的「文」字,因為西方人類學不重視「文」字,沒有文字的人也有他們的文化。」。中國的詩詞,或是一切的文學在中國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另外還有中國功夫,茶道,建築等等的文化。但這個「文」字真的可以從文化中國中拿走嗎?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已經不能欣賞很大部分的中國文化,眾所周知中國的文字是世上的唯一方塊文字,其他文字如何能表達中文字之美。各家各派的書法已經譯不過來,對聯之中以部首或讀音相對的字亦都譯不過來,詩詞之中公整的結構,每個字的平仄,古代文人的智慧之作翻譯成其他文字會變成什麼樣子?以杜甫的一首絕句為例,頭兩句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當中的對仗又如何用其他文字表達?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難,難求人,人人逢難求人難」
對聯也是中國獨有的,連每一個方塊字也有其意思。翻譯外國小說能不失其原意,翻譯中國小說即使不失其原意也失去其神韻,中國小說很多時候用很少的字可以表達深遠意境,即使是現代的香港流行曲也可以找到這個現象,「難收的覆水,將感情慢慢盪開去 」一句林夕填的詞,簡簡單單的一個盪字已經表達到那個意境,不懂文字的又如何明白?每一個繁體字都有意思,樹林的「林」字由兩個木字組成,又有那個國家的文字能如此傳神。世界唯一的象形文字是其他國家能譯過來嗎?文字佔中國文化這麼大的部分,文化中國真的能沒了「文化」的「文」字嗎?這樣荒謬的定義也難以令人信服。

文中說的第二個疑問:「文化中國是古代還是現代才發生的現象?」,作者提出究竟文化中國是不是要倚靠著中國的存在和健全。「古代沒有現代所謂國籍的概念」,古代中國人只知身邊的人的文化,知道是中國領土的中原文化。如作者所說「古代的中國文化是不可以跟土地廣大﹑人口稠密的中國人分開的。」,文化中國到了今天已經有一定的根基,我認為不用刻意分古代或是現代,只需要知道「中國文化來自歷史悠久的中國。」,只要有記載中國的文化歷史和中國文化影響世界的歷史,便可以知道那個進程,如果硬要分古代和現代,因為古代的文化傳播沒有現代的迅速,也減弱了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但鄰近國家是比較容易互相影響。要如何計算古代算不算有文化中國我就不知道了,文化中國要倚靠中國存在和健全卻未必,中國文化已經深入現在中國領土的人民,這個文化也靠著移民或是其他科技通訊帶到海外,文化中國也已經在海外華人或是中國人的心中,漸漸都會移到世界國藉的人,再也不會局限於領土﹑國藉之下。

第三個疑問「比較象徵性的文化中國怎麼樣的區別?區別在哪?」,作者的疑問是「那些屬於中國文化的海外華人,他們在他們生活中湊起的文化要素,哪一些是屬於中國文化?哪一些是屬於文化中國呢?」,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當然是與其他國家有不少的融合,佛教源於印度,影響中國卻非常之深,使很多中國人都以為佛教是源於中國。那佛教屬於文化中國嗎?不是起源於中國,但如果以影響中國的程度來說,共產黨雖然說是無神論,中國也奉行無神論的教育,但在很多中國人眼中,佛教就是國教,如果信其他西方中國更有「叛逆」的意味,似乎佛教某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國的宗教。這樣有代表性的當然也要列入文化中國,也是對其他國家有一定的影響。但「大陸的跟台灣的跟港澳同胞的各不相同」,說到文化中國,最主要都是以大陸為主,無論在權力,領土之大,代表性上,都應該以大陸為主。我認為現代的中國不需要再文化,以流行曲來說,中國近年的流行曲加入了西方搖滾或是饒舌音樂的原素,大家都知道不會列入中國文化,這種再文化即使再影響世界,也不會是因為中國而這些音樂原素影響世界。如果這些再文化在傳統中國人心中也知道不是中國文化,這是不是也已經剔出文化中國之外?

第四個疑問:「文化中國」這個概念能否避免中國富強的這種願望。作者提出中國如果漸為貧困,文化也會漸漸地削弱,遲早被放棄的。不過我卻認為即使中國漸為貧困也不會削弱已有的中國文化,更加不會如作者所說遲早被放棄。中國富強無疑是吸引了世界的注視,其他國家亦都因為中國富強開始了解中國文化。甚至學習中國文化。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廳是西方國家最頂尖的音樂廳,2006年宋祖英以華人歌唱家身份辦了一埸音樂會,伴奏的是維也納國家民族歌劇院交響樂團,伴唱的是維也納國家民族歌劇院合唱團,以此證明西方人已經開始重視中國文化。當中國文化傳播了相當程度,中國文化再不是以中國的富強作招徠,而是靠中國文化本身的美在世界舞台發光。以前需要國家富強的時候「產生」文化,「也跟中國的統一和擴張分不開」,但現在已經「產生」了中國文化,即使以現有的文化已經足夠代表中國文化,要再產生新的中國文化嗎?如果現在停止產生中國文化可以嗎?富強的確可以幫助文化發展,但文化本身的美足已繼續吸引外國的人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

以我了解的「中國」,領土所居住的人固然重要,所產生的一切也就是這個「中國」,然而中國除了是居住在中國領土的人,還有所有華人都是代表中國的,即使他們可能有其他國藉,但全世界的人也不難分別什麼是中國文化,從所有華人身上就可以看到。即使某些華人已經接受了很多其他的文化,也有與其他文化融和的現象,中國人很清楚什麼是中國文化,即使有人仍然有疑問說:「如果真的有中國人不知那一部分是中國文化呢?」,外國人都總知道那些是外國的文化,他們斷不會不認得那些是自己的文化,外國人在中國見到自己國家的文化時,還會以為是中國文化嗎?別人還靠領土來了解「中國」嗎?到今天已經不用了,除了領土,中國已經與華人有不能分割的關係。實質的中國當然要靠居住在中國領土的人來建立,但每一個華人也可以代表中國的不同部分。真正的中國是靠每一個華人也組成的。

2011年2月2日星期三

懷舊歌曲 送别(長亭送別)

送别 歌詞版本的爭議
上網有這篇這麼好的文章~
說到各個歌詞版本的出處~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這個肯定是原本的詞~
而以下的則是有爭議的詞~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离,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雖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后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有人說這不知是不是原作者作的詞~
有機會是其他人加的~
而且頭兩段已經足夠~
這兩段有爭議的可以不要~
但我覺得這兩段都是很靚的詞~
1927年出版的歌詞~
當時沒有電腦~
作者說出了離別時候的心情~
以前的離別跟現在的離別不一樣~
現在即使離別了仍然有facebook﹑電話﹑sms﹑msn等等各樣的方法來聯絡~
facebook的出現讓各人可以寫上自己的狀況~
讓其他人知道~
又可以upload相讓其他人看到~
跟以前的離別非常不一樣~
以前的離別是不會知道能否有下一次的見面~
科技究竟把人拉近了還是遠了?
有人會說:「寧願給$0.5 send個sms都不打電話」~
我沒資格說什麼~
因為我也很喜歡用msn傾計~
以前的送別肯定珍貴過現在~
因為現在即使很認真的送別了~
仍然知道有各樣的方法可以找回對方~
第一段全是寫景~
寫景的同時也寫出了荒涼~
「晚風拂柳笛聲殘」~
一片孤單淒涼的感覺~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說到天地之大~
知交卻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是借酒消愁還是豪情地不理這麼多呢?
最後作者都說到 今宵別夢寒了~
 
最後加上一首: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旋律優美的時候總被打斷

有人說接受不到舒伯特的音樂~
「旋律優美的時候總被打斷」~
那個人說的那首舒伯特的音樂是D.940~
D.940是舒伯特寫的四手聯彈~
我非常喜歡的~
遲些有機會再介紹這首四手聯彈的歌~
不過我想他這句「旋律優美的時候總被打斷」更適合在舒伯特的第八交響曲~
一想到舒伯特的音樂~
自然就會想到旋律優美~
Schubert: Symphony No.8 "Unfinished" in B minor -- First movement -- Allgro moderato (Karajan)
第一樂章~
一開始已經像說了這首歌的方向不是向著光明~
令人期待將會是如何呢?
到0:20正式發展第一主題~
雖然是比較暗的旋律~
也仍然保持旋律是優美的~
1:16就進入第二旋律~
也跟第一主題明顯有分別~
令聽眾不禁沉醉於這個旋律之中~
大提琴首先帶出這個優美的第二主錯~
跟住交給小提琴再延續~
當好想繼續聽下去的時候~
2:00突然一轉~
舒伯特為什麼要在這個大家享受的時間加插一段有大聲~
完全是斬斷了大家享受音樂的心情~
而且還把這個樂章的一個動機不斷轉變~
使人聽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在剛剛優美的部分抽出來)~
換一種手法表達又不是之前的優美~
的確不是人人都接受到~
不過這種手法令這首歌更加耐聽~
成為古典音樂上的不朽佳作~
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首古典音樂~
之後的部分不再繼續說了~
大家有時間可以聽聽~
其實人生會不會都是一樣?
最享受的時候肯定會再想繼續享受~
偏偏卻有另外一些事情打斷了這個享受~
有時人生全是優美卻不是太精彩~
最精彩的人生往往都夾雜著不優美的部分~

舒曼 <奉獻> / <戀歌>

和大家看看一首古典音樂的情歌~
Van Cliburn "Widmung" Schumann-Liszt
是舒曼送給她妻子克拉拉的一首作品~
舒曼跟克拉拉的情史當然浪漫~
這首歌可算是舒曼給克拉拉的情歌~
是有人聲+鋼琴的配合~


歌詞其實都好浪漫:
你是我心,我的全部
你是我的喜樂,也是我的悲傷
你是我的世界,讓我悠遊其中
我的天空,讓我自由遨翔
我的安息之所,讓我在那兒放下悲傷

你是平和,你是安詳
你是上天所賜予的
由於你愛我,使我尊敬自己你的目光,
使我平靜 你幫助我超越自己
成為更善良、優美的我你是我心,我的全部
你是我的喜樂,也是我的悲傷 你是我的世界,
讓我悠遊其中 我的天空,
讓我自由遨翔 我的安息之所,讓我在那兒放下悲傷


幾似詩歌的歌詞~
是不是浪漫?
我想過婚禮唱這首~
但又有誰知道這首歌背後的故事?
沒有人知道的時候唱就完全破壞了個婚禮~
不過我仍然很喜歡由李斯特改編的這個純鋼琴版~
也是我上文引用的那個連結~
如果送cd其中一首是這首歌都幾浪漫~
如果別人不知這個故事就沒意義了~
一定要強調這是一首情歌~
好好聽的一首情歌~
李雲迪有出過一隻cd其中是有這首歌的~
不過我還是較喜歡我引用連結的這個Van Cliburn~
當然當時的錄音技術不是一流~
但他的演譯的確是特別出色~
這首歌是年輕演奏家的曲目~
充滿年輕的氣息~

原來你也在這裡

張愛玲 <<愛>>

原刊1944年4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一九四四年四月)
『暮色余味』编辑整理
☆☆☆☆☆☆☆☆☆☆☆☆☆☆☆☆☆☆
劉若英的一首歌「原來你也在這裡」~
大概就是張愛玲寫的這篇「愛」的文章~
那時大約張愛玲23-24歲~
我不評論這篇文章~
一來我不懂得評論~
二來讓大家都有空間有自己看法~
不過我很喜歡她最後寫到千萬人中~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遇上了。~
另一首我很喜歡的歌「陳奕迅-從何說起」~
最後林夕亦都巧妙用了這篇文章的意思~
劉若英的一首是環繞這篇文章的意思~
林夕卻是前一大段用自己的意思~
再在最後部分融合張愛玲這個意思~
很精彩的融合~
這篇張愛玲的文章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