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於我來說是第一次接觸的詞彙,「中國文化」則常常聽到。「中國文化」雖是常常都聽到,要定義這個「中國文化」仍是不容易,再弄清一個「文化中國」更是艱難。所以以下將會從王賡武(1994)的文章「關於文化中國的四個疑問」中,嘗試探討「文化中國」是什麼,和「文化中國」有什麼分別。還會對這篇文章的四個疑點提出我的看法和解釋我如何理解「中國」這個概念。
文中說到「中國文化」是「居住中國領土的人有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即使是移民海外的華人把文化帶離中國,仍然是源於居住中國領土的人的文化,從居住中國領土的條件來定義中國文化似乎非常適合。作者認為「文化中國」的重點是「中華文化的普遍性和通用性,可以遠離中國的領土而存在,而又有影響。」。而我認為最主要區分兩個詞彙的是「中國領土」這個關鍵。當某些華人移居海外,同時把中國文化也帶到中國以外,能引起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和重視,這就已經是文中所說的「中華文化的普通性和通用性」,對世界也是有影響的。「文化中國」這個詞彙還有模糊的地方,究竟那些普通的文化風俗﹑飲食﹑戲劇等等是不是文化中國的重點。不同地方的人對文化中國的概念亦不統一。因為這個詞彙仍不清晰,所以王賡武才會再提出四個疑問。
文中的第一個疑問是「文化中國能不能沒了「文化」的「文」字,因為西方人類學不重視「文」字,沒有文字的人也有他們的文化。」。中國的詩詞,或是一切的文學在中國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另外還有中國功夫,茶道,建築等等的文化。但這個「文」字真的可以從文化中國中拿走嗎?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已經不能欣賞很大部分的中國文化,眾所周知中國的文字是世上的唯一方塊文字,其他文字如何能表達中文字之美。各家各派的書法已經譯不過來,對聯之中以部首或讀音相對的字亦都譯不過來,詩詞之中公整的結構,每個字的平仄,古代文人的智慧之作翻譯成其他文字會變成什麼樣子?以杜甫的一首絕句為例,頭兩句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當中的對仗又如何用其他文字表達?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難,難求人,人人逢難求人難」
對聯也是中國獨有的,連每一個方塊字也有其意思。翻譯外國小說能不失其原意,翻譯中國小說即使不失其原意也失去其神韻,中國小說很多時候用很少的字可以表達深遠意境,即使是現代的香港流行曲也可以找到這個現象,「難收的覆水,將感情慢慢盪開去 」一句林夕填的詞,簡簡單單的一個盪字已經表達到那個意境,不懂文字的又如何明白?每一個繁體字都有意思,樹林的「林」字由兩個木字組成,又有那個國家的文字能如此傳神。世界唯一的象形文字是其他國家能譯過來嗎?文字佔中國文化這麼大的部分,文化中國真的能沒了「文化」的「文」字嗎?這樣荒謬的定義也難以令人信服。
文中說的第二個疑問:「文化中國是古代還是現代才發生的現象?」,作者提出究竟文化中國是不是要倚靠著中國的存在和健全。「古代沒有現代所謂國籍的概念」,古代中國人只知身邊的人的文化,知道是中國領土的中原文化。如作者所說「古代的中國文化是不可以跟土地廣大﹑人口稠密的中國人分開的。」,文化中國到了今天已經有一定的根基,我認為不用刻意分古代或是現代,只需要知道「中國文化來自歷史悠久的中國。」,只要有記載中國的文化歷史和中國文化影響世界的歷史,便可以知道那個進程,如果硬要分古代和現代,因為古代的文化傳播沒有現代的迅速,也減弱了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但鄰近國家是比較容易互相影響。要如何計算古代算不算有文化中國我就不知道了,文化中國要倚靠中國存在和健全卻未必,中國文化已經深入現在中國領土的人民,這個文化也靠著移民或是其他科技通訊帶到海外,文化中國也已經在海外華人或是中國人的心中,漸漸都會移到世界國藉的人,再也不會局限於領土﹑國藉之下。
第三個疑問「比較象徵性的文化中國怎麼樣的區別?區別在哪?」,作者的疑問是「那些屬於中國文化的海外華人,他們在他們生活中湊起的文化要素,哪一些是屬於中國文化?哪一些是屬於文化中國呢?」,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當然是與其他國家有不少的融合,佛教源於印度,影響中國卻非常之深,使很多中國人都以為佛教是源於中國。那佛教屬於文化中國嗎?不是起源於中國,但如果以影響中國的程度來說,共產黨雖然說是無神論,中國也奉行無神論的教育,但在很多中國人眼中,佛教就是國教,如果信其他西方中國更有「叛逆」的意味,似乎佛教某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國的宗教。這樣有代表性的當然也要列入文化中國,也是對其他國家有一定的影響。但「大陸的跟台灣的跟港澳同胞的各不相同」,說到文化中國,最主要都是以大陸為主,無論在權力,領土之大,代表性上,都應該以大陸為主。我認為現代的中國不需要再文化,以流行曲來說,中國近年的流行曲加入了西方搖滾或是饒舌音樂的原素,大家都知道不會列入中國文化,這種再文化即使再影響世界,也不會是因為中國而這些音樂原素影響世界。如果這些再文化在傳統中國人心中也知道不是中國文化,這是不是也已經剔出文化中國之外?
第四個疑問:「文化中國」這個概念能否避免中國富強的這種願望。作者提出中國如果漸為貧困,文化也會漸漸地削弱,遲早被放棄的。不過我卻認為即使中國漸為貧困也不會削弱已有的中國文化,更加不會如作者所說遲早被放棄。中國富強無疑是吸引了世界的注視,其他國家亦都因為中國富強開始了解中國文化。甚至學習中國文化。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廳是西方國家最頂尖的音樂廳,2006年宋祖英以華人歌唱家身份辦了一埸音樂會,伴奏的是維也納國家民族歌劇院交響樂團,伴唱的是維也納國家民族歌劇院合唱團,以此證明西方人已經開始重視中國文化。當中國文化傳播了相當程度,中國文化再不是以中國的富強作招徠,而是靠中國文化本身的美在世界舞台發光。以前需要國家富強的時候「產生」文化,「也跟中國的統一和擴張分不開」,但現在已經「產生」了中國文化,即使以現有的文化已經足夠代表中國文化,要再產生新的中國文化嗎?如果現在停止產生中國文化可以嗎?富強的確可以幫助文化發展,但文化本身的美足已繼續吸引外國的人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
以我了解的「中國」,領土所居住的人固然重要,所產生的一切也就是這個「中國」,然而中國除了是居住在中國領土的人,還有所有華人都是代表中國的,即使他們可能有其他國藉,但全世界的人也不難分別什麼是中國文化,從所有華人身上就可以看到。即使某些華人已經接受了很多其他的文化,也有與其他文化融和的現象,中國人很清楚什麼是中國文化,即使有人仍然有疑問說:「如果真的有中國人不知那一部分是中國文化呢?」,外國人都總知道那些是外國的文化,他們斷不會不認得那些是自己的文化,外國人在中國見到自己國家的文化時,還會以為是中國文化嗎?別人還靠領土來了解「中國」嗎?到今天已經不用了,除了領土,中國已經與華人有不能分割的關係。實質的中國當然要靠居住在中國領土的人來建立,但每一個華人也可以代表中國的不同部分。真正的中國是靠每一個華人也組成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