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七日
今晚不工作,休息一晚。
Nobuyuki Tsujii, James Conlon (2009 Cliburn)
專心地看完這片段,是Nobuyuki Tsujii在2009年贏Van Cliburn比賽冠軍時的練習片段,
Van Cliburn是鋼琴界四大比賽之中,每四年一次,而且公認是最高難度的鋼琴比賽。
Nobuyuki雙目自小失明,可是他卻能奪得冠軍,是本世紀的傳奇。
這段片錄下他跟指揮一齊練習Chopin 和 Rachmaninoff's Piano Concerto的片段,
很少可以聽一個没有樂團伴奏的Concerto Version,市面也不會有這樣的一張CD,
看著他準確地彈每個音,輕鬆地在琴鍵上飛舞,背後要付出多少努力?
單憑耳朵學懂兩首30分鐘長的Concerto,很仔細地印在他的腦中,
不是有影片為證,我是不會相信的。
他的雙眼看不見色彩,但我肯定他並不枯燥無味,他腦中擁有的色彩比每個人都多,
他已經用他的雙手表現出來。
你以為他無時無刻也能輕鬆自如地彈琴?
由影片的16分鐘開始,他要彈 Rachmaninoff's Piano Concerto最初的部分,
如果用左手手指尾計,只有八度距離,
對他來說應該是極度容易,
歌曲本身這部分的速度非常慢,他小心翼翼地摸琴,希望不要彈錯音,
從他的手勢中見到他摸琴鍵確定自己的手位,我覺得他並不是充滿信心,
但其他更快更遠的部分,他卻像不用考慮,一下到位,而且來回往返也不曾出錯,
這是同一個人,很奇怪。
我很欣賞他,他專注每一個音,他的耳朵一定比一般人強,能分辨的程度一定驚人,
就像一般人擁有一千萬像素的相機,他擁有一億萬像素的相機,
能把每一個音高度分析。
他的生命就是音樂,財富全部也是音樂,
蕭邦﹑拉赫曼尼諾夫亦是他的財富之一,
我羨慕這樣的財富。
又要問一個既傷感又没什麼特別意義的問題,
如果他没有失明,他的音樂造詣會去到這麼出神入化的境界嗎?
他比任何一個人也更接近音樂本身,奇蹟。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愛古典音樂,愛中文歌詞的人。
adsense Sing
2014年5月7日星期三
2014年1月16日星期四
最近兩位香港女歌手在內地的歌唱比賽中為香港爭光
[Kay]
一直以來,我也喜歡謝安琪的聲線,周博賢為她填了很多好詞,
反映香港社會當時的問題,我認為一部分流行曲應該要這樣。
她在<我歌故我在>一曲中也充分展示她的歌唱技巧。
[Kay - 情人]
中國音超用的是扣分制,第一輪比賽中,Kay選擇廣東歌的經典<情人>,
她的聲音很適合這種淡淡的情歌,可惜那個樂隊的編曲太差,不能使之成為一個經典,
而Kay的發揮也不是最好,
每一段的改音也很相似,當聽第二第三次時已經覺得不特別,
我認為她懂得唱歌,但編起來卻力不從心,或者跟足原唱,會更好聽。
[Kay - 她說]
第二輪,她選了<她說>,我超級喜歡這首歌,我覺得這首歌根本就是女仔唱的,
孫燕姿填的詞很像隨口亂說的詞,很自然,似是一氣呵成。
喜歡這首歌而聽了不同的人唱,其中最好聽的是孫燕姿在綜藝節目清唱的幾句,
其次是閰奕格也唱得好聽。
原唱的伴奏編曲一流,這個比賽的編曲不及原本的一半好聽。
這歌原本是屬於謝安琪這種風格的歌手,但她現場跟樂隊不夠配合,
經常有落拍慢了的情況,做不到很漫不經已訴說故事的效果,
或者樂隊應該再減慢少少讓歌者發揮,我認為Kay用的速度才正確。
她的感情做得好,礙於要追上樂隊的速度,明明未唱完也要跟著去下個音,
今次她改得多了,而且也盡量不重覆,雖然改得不選出色,但也是一個好版本。
現場壓力使她發揮比她平時差,很可惜。
[總結 - Kay]
我一直以來都很欣賞她,也很希望她能勝出,希望她在往後的比賽唱得更好,
而這兩首歌,樂隊的水準的確一般,不能像其他音樂比賽中成為經典版本,
這是不能重覆播一天的版本,可惜。
[Gem]
Gem只是22歲就能參加<我是歌手>這個超高水準的比賽,
她憑這個比賽在內地揚名,她的表現太出色了,
本來我只是一般欣賞這個年輕女歌手,我知她唱歌很叻,彈琴,作曲都有一手,
甚至連填詞也有做。
但我通過這個比賽知道她真正的實力,加油呀GEM!
我超級欣賞她在這個比賽中的表現,簡直超水準表現,
同場的每位歌手也很有實力,很有地位,我聽完其他參賽者的演出,
認為Gem絕對不遜於他們任何一位,衝呀,拿個冠軍返來!
[Gem - 泡沫]
泡沫,她作曲填詞的作品,她的感情表達,歌唱技巧,全都爐火純青,
有什麼可以改善,我一點也說不出來。
有人說不能比較Kay和Gem的表現,我雖然不贊成比較,
但老實說,Gem在各方面都更勝一籌,特別是面對現場壓力。
她又能跟樂隊融為一體,真正的人歌合一,是超高水準的樂隊配合下才能如此,
很多不容易掌握的拍子,根本不像<情人>那種對齊的拍子,
除了這首歌根本是她自己寫之外,樂隊用了這歌原本的編曲。
這首歌的發揮空間很大,容易失手的位置也很多,
她在現場唱能完全没有失手,精彩的Live Version。
不過聽CD Version能聽到她唱得更細緻。
聽完這首歌,在我心中對她的印象來個大躍進。
[Gem - 存在]
這首是汪峰作曲﹑填詞和主唱的作品,Gem用了跟原唱不一樣的處理,
樂隊的編曲也好好,配合到歌者的情緒發展,
這是相輔相成,不是互相拖累。
連原唱也在微博讚她唱得好,相信這是對她最大的鼓勵。
這首歌,她在爆發的地方當然處理得很出色,她編自己唱的部分也很好聽,
有心思,亦是她有天分才編到。
唯一一個可以改的地方是最美那個音應該唱長一點會更好聽,
不過短亦有短的好聽,長的難度當然高很多。
已經是原唱以外,一個很值得聽的版本。
[總結 - Gem]
不得不提的是這比賽的鋼琴手-劉卓,他彈的每首歌也彈得太好了,
整個比賽的編曲也很出色,特別喜歡<我是歌手1>的<流浪記>和<煙花易冷>。
<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也是很出色的歌唱比賽,
每首比賽歌曲都能與原版比較,不少更勝過原唱,太精彩。
一直以來,我也喜歡謝安琪的聲線,周博賢為她填了很多好詞,
反映香港社會當時的問題,我認為一部分流行曲應該要這樣。
她在<我歌故我在>一曲中也充分展示她的歌唱技巧。
[Kay - 情人]
中國音超用的是扣分制,第一輪比賽中,Kay選擇廣東歌的經典<情人>,
她的聲音很適合這種淡淡的情歌,可惜那個樂隊的編曲太差,不能使之成為一個經典,
而Kay的發揮也不是最好,
每一段的改音也很相似,當聽第二第三次時已經覺得不特別,
我認為她懂得唱歌,但編起來卻力不從心,或者跟足原唱,會更好聽。
[Kay - 她說]
第二輪,她選了<她說>,我超級喜歡這首歌,我覺得這首歌根本就是女仔唱的,
孫燕姿填的詞很像隨口亂說的詞,很自然,似是一氣呵成。
喜歡這首歌而聽了不同的人唱,其中最好聽的是孫燕姿在綜藝節目清唱的幾句,
其次是閰奕格也唱得好聽。
原唱的伴奏編曲一流,這個比賽的編曲不及原本的一半好聽。
這歌原本是屬於謝安琪這種風格的歌手,但她現場跟樂隊不夠配合,
經常有落拍慢了的情況,做不到很漫不經已訴說故事的效果,
或者樂隊應該再減慢少少讓歌者發揮,我認為Kay用的速度才正確。
她的感情做得好,礙於要追上樂隊的速度,明明未唱完也要跟著去下個音,
今次她改得多了,而且也盡量不重覆,雖然改得不選出色,但也是一個好版本。
現場壓力使她發揮比她平時差,很可惜。
[總結 - Kay]
我一直以來都很欣賞她,也很希望她能勝出,希望她在往後的比賽唱得更好,
而這兩首歌,樂隊的水準的確一般,不能像其他音樂比賽中成為經典版本,
這是不能重覆播一天的版本,可惜。
[Gem]
Gem只是22歲就能參加<我是歌手>這個超高水準的比賽,
她憑這個比賽在內地揚名,她的表現太出色了,
本來我只是一般欣賞這個年輕女歌手,我知她唱歌很叻,彈琴,作曲都有一手,
甚至連填詞也有做。
但我通過這個比賽知道她真正的實力,加油呀GEM!
我超級欣賞她在這個比賽中的表現,簡直超水準表現,
同場的每位歌手也很有實力,很有地位,我聽完其他參賽者的演出,
認為Gem絕對不遜於他們任何一位,衝呀,拿個冠軍返來!
[Gem - 泡沫]
泡沫,她作曲填詞的作品,她的感情表達,歌唱技巧,全都爐火純青,
有什麼可以改善,我一點也說不出來。
有人說不能比較Kay和Gem的表現,我雖然不贊成比較,
但老實說,Gem在各方面都更勝一籌,特別是面對現場壓力。
她又能跟樂隊融為一體,真正的人歌合一,是超高水準的樂隊配合下才能如此,
很多不容易掌握的拍子,根本不像<情人>那種對齊的拍子,
除了這首歌根本是她自己寫之外,樂隊用了這歌原本的編曲。
這首歌的發揮空間很大,容易失手的位置也很多,
她在現場唱能完全没有失手,精彩的Live Version。
不過聽CD Version能聽到她唱得更細緻。
聽完這首歌,在我心中對她的印象來個大躍進。
[Gem - 存在]
這首是汪峰作曲﹑填詞和主唱的作品,Gem用了跟原唱不一樣的處理,
樂隊的編曲也好好,配合到歌者的情緒發展,
這是相輔相成,不是互相拖累。
連原唱也在微博讚她唱得好,相信這是對她最大的鼓勵。
這首歌,她在爆發的地方當然處理得很出色,她編自己唱的部分也很好聽,
有心思,亦是她有天分才編到。
唯一一個可以改的地方是最美那個音應該唱長一點會更好聽,
不過短亦有短的好聽,長的難度當然高很多。
已經是原唱以外,一個很值得聽的版本。
[總結 - Gem]
不得不提的是這比賽的鋼琴手-劉卓,他彈的每首歌也彈得太好了,
整個比賽的編曲也很出色,特別喜歡<我是歌手1>的<流浪記>和<煙花易冷>。
<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也是很出色的歌唱比賽,
每首比賽歌曲都能與原版比較,不少更勝過原唱,太精彩。
2013年6月4日星期二
一本應該要看的書-<安妮日記>
終於都看完<安妮日記>,用了年半的時間才看完。
她不能吸一口新鮮空氣或者看看天空,她說她極度渴望跟大自然連接,
今晚看最後的十頁也用了超過一小時,
看最後的頁數,每揭一頁也代表著安妮越接近死亡,
一本不是虛構的書,即使距離現在接近六十年,
仍然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性的極惡。
她提到很想十月再返學,但又提到這不是一定的,
每天也擔心被人發現,不知那篇日記會是最後一篇。
結果1944年8月1日的日記是最後一篇。
從維基看到她在1944年8月4日的早上因為有人告密而被補。
協助他們藏匿的Miep Gies保存了安妮日記,
我特別欣賞Miep Gies和其他五人冒著生命危險幫助他們藏匿,
這是人性光輝燦爛的一面,被發現其實很容易,
要用自己性命作賭注才幫到人,你會幫嗎?
在看到光輝一面時,也看到人生極醜惡的一面,
什麼Final Solution,究竟希特拉成長經歷了什麼才變成徹頭徹尾的魔鬼?
因為某部分有權的人變態,害得百萬千萬的人受苦?
我對戰爭的資料有興趣,但絕不希望見到戰爭。
安妮生於這樣的一個時代,她的聲音使全世界聽到戰爭帶來的悲哀。
讀一本跟血淋淋的歷史接通的日記,讀起來很沉重,
重得把你的心一直向下拉,那些不間斷的空襲,警報聲,
只是想像已經令我煩躁不安,何況她是常常經歷?
重得把你的心一直向下拉,那些不間斷的空襲,警報聲,
只是想像已經令我煩躁不安,何況她是常常經歷?
但安妮很積極,盡量樂觀,她驚的時候還跑樓梯又上又落,
希望自己跌倒後,肉身的痛會蓋過她對外邊的恐懼,
她不是負面地這樣做,而是帶點幽默,正面地面對。
希望自己跌倒後,肉身的痛會蓋過她對外邊的恐懼,
她不是負面地這樣做,而是帶點幽默,正面地面對。
她不能吸一口新鮮空氣或者看看天空,她說她極度渴望跟大自然連接,
没東西可以取代大自然。
我現在走近窗邊,吸一口空氣,我也會想到,這是很珍貴的。
我現在走近窗邊,吸一口空氣,我也會想到,這是很珍貴的。
安妮日記是安妮存在的證明,這段歷史敲碎很多人的心,
我推薦這本寫實的書,一個13至15歲的小女孩心路歷程,
搏得全世界的憐惜和尊敬。
安妮日記影響我很深,她的想法,她的正面精神,
一個小女孩生於戰爭時代尚能如此,我有什麼籍口輕言放棄。
2012年5月24日星期四
誰說不聽朗朗的音樂?
郎朗─維也納音樂會現場實況 貝多芬 熱情, 第三樂章
我想先說我留意到的三段新聞和我的感受:
朗朗之前開了「朗匯」,被認為是有錢人的私人會所,
被批評他的音樂為了賺錢就不摘手段。
他之前在美國白宮為奧巴馬總統款待中國國家主席胡錦叉主席胡錦濤的國宴上,
我想先說我留意到的三段新聞和我的感受:
朗朗之前開了「朗匯」,被認為是有錢人的私人會所,
被批評他的音樂為了賺錢就不摘手段。
演奏50年代中國反美的戰爭電影<上甘嶺>中的<我的祖國>。
這首歌其實好好聽,不過引來非議也是無可避免,
我也覺得他在那個場合彈這首歌絕對不合宜。
有觀眾在他的演奏會要求他彈Candle In The Wind,
起初他是答應的,這個眾進一步的要求他要把這個獻給六四的亡魂,
根據傳媒的報導,他當時面色也變黑,立即就拒絕了彈這首歌,
没有接受這觀眾的獻花就返入後台。
結果當然是被痛罵是中國的犬奴,是共產黨下的人。
這三件事中,我只對第二件事有意見,
就是他不應該選這首歌,第一和第三件事也没有對錯之分,
以第三件事來說,如果他當時就應那個觀眾的要求,
對很多人來說是做對了,對他自己來說是絕對地錯了。
大家是先聽他彈熱情第三樂章還是一看就看文章呢?
音樂應該是完完全全不關他個人行為的事,
如果關事,那莫札特和舒伯特的音樂就不要聽了。
Mihkail Pletnev是知名的俄國指揮家,新聞說他是戀童的,
有傳警方曾起訴他。
你可以否定他的人格,但不能否定他的音樂。
他所演奏的音樂根本就是完美。
就是這個彈琴的人,完全不能挑剔他那裡彈得不好。
這是一流的版本,不在乎他是一個什麼人。
朗朗也是一樣,很多不關音樂的事被批評,
他演奏熱情時,一如以往的很多面部表情。
如果没有影響演奏,這又有什麼好批評呢?
在他彈的這個版本,是很頂尖的版本,
如果因為那些無聊的原因就斷言不聽他的音樂,
只是你傻仔而已。
當我比10個鋼琴家彈的版本,你可以認得出朗朗彈那一個,
而且確切地聽出他人格上有問題,這你就可以跟我說:「我就是不聽,你才是傻仔。」
2011年7月15日星期五
執筆
序
二零一一年七月十五日,我在公司寫第一篇的文章,
這是一篇手寫的文章,但我也會把這篇文章放在網上。
我也忘了我多久没有執筆寫字了,字體依舊的不秀美,
連姿勢也很生疏,腦裡留下了「關鍵字」的習慣。
我希望用筆寫文章的習慣能持續,用筆寫的感覺不一樣,
不容易修改,更需要思考每一句句子。
最近看到一剛新聞,英文的草書練習一直也是美國課程中的素材,
現在已經不是規定要學草書了,教育也隨著時代變遷,
需要學的是電腦輸入法,而不是學寫字了。
這無疑是文化上的一種侵食,接下來還有多少傳統會被標籤為不需要呢?
如果古代的人看到這篇文章,肯定不明白什麼「關鍵字」﹑「電腦」﹑「輸入法」,
或者他們會比較關心為什麼不用寫字。
珍惜用筆寫字的時刻,絕對是一個快樂的時刻。
二零一一年七月十五日,我在公司寫第一篇的文章,
這是一篇手寫的文章,但我也會把這篇文章放在網上。
我也忘了我多久没有執筆寫字了,字體依舊的不秀美,
連姿勢也很生疏,腦裡留下了「關鍵字」的習慣。
我希望用筆寫文章的習慣能持續,用筆寫的感覺不一樣,
不容易修改,更需要思考每一句句子。
最近看到一剛新聞,英文的草書練習一直也是美國課程中的素材,
現在已經不是規定要學草書了,教育也隨著時代變遷,
需要學的是電腦輸入法,而不是學寫字了。
這無疑是文化上的一種侵食,接下來還有多少傳統會被標籤為不需要呢?
如果古代的人看到這篇文章,肯定不明白什麼「關鍵字」﹑「電腦」﹑「輸入法」,
或者他們會比較關心為什麼不用寫字。
珍惜用筆寫字的時刻,絕對是一個快樂的時刻。
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Grandfather's clock OR 十年約會?
原來這首歌的原曲出自"My Grandfather's Clock",我所知的是由這兩個網:
1. 足跡
既然我是看這些網,就不能拾人牙慧,也不能扮知道很多。
但當我自己聽這首歌的各個版本時,仍然有說話想說。
大部分有歌詞的版本都會保留同一句:「Tick, tock, tick, tock.」。
即使大家的意思已經完全不一樣,也會有同樣的一句。
没有這句的也會由樂器扮鐘的tick tock聲。
十年約會的詞已經賦予了這首歌新的意義,香港人聽到這首歌首先會想起的是友情吧。
台灣也有<<李聖傑-古老的大鐘>>的版本,好似好多有意境的詞,
但整首歌來看就看不明白想說什麼,想說鐘是傳遞愛?想說爺爺?我聽不明白。
到原版了,原版的歌詞有太多太多的版本。
先說比較代表性的版本,是Grandfather's clock by Hirai Ken。
十年約會的前奏也是直接跟Hirai Ken這個版本。
雖然是接近我想要的這首歌,但我仍然認為可以更加好。
平井堅-古老的大鐘 - 這是同一歌手和編曲的日文版。
平井堅 "大きな古時計 Grandfather's Clock" A Cappella - Cappella版本
這首歌的原詞在我眼中是不開心的詞。
但以下版本是好開心的唱法,是我不能理解的。
雖然我不能理解他為什麼可以如此開心唱這些詞,但我都很喜歡這個版本。
結他再加tick tock聲,老老的聲音。
或者我們不應該用中國人的思想去聽別人唱這首歌,他的唱法可能都反映了他的想法。
死一定是差嗎?
「他」活到九十歲,有一個鐘陪伴他過了一生。
用好輕鬆的音樂告訴你這個故事,從這個想法就開始明白他為什麼這樣唱。
還有其他我覺得不好聽的版本就不分享給大家了,特別是用電子音樂表達這首民歌是不能接受的。
還很多很多版本,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我最喜歡的版本-GRANDFATHER'S CLOCK
這個版本是用管弦樂伴奏的,速度適中,歌者的唱法也是跟我的期望很接近的。
他好明顯是說一個故事,是一個關於這個鐘與爺爺的故事。
也是少數有唱這段歌詞:
「It rang an alarmIn the dead of the night,An alarm that for years had been dumb;
And we knew that his spirit
Was pluming for flight,
That his hour of departure had come.
Still the clock kept the time,
With a soft and muffled chime,
As we silently stood by his side.
But it stopped short
Never to go again,
When the old man died.」
我認為這首是最接近歌曲的原意。
如果將來聽到這個旋律,別人只想起友誼的時候,
你還能想起「My Grandfather's Clock」,豈不快哉?
認識這首歌加寫篇文章用了3小時,絕對值得!
2011年4月11日星期一
生存日數
最近真的很喜歡Google,現在什麼都是用google的。
用google的日曆,加入了一些有趣的日曆,例如我知道每天是2011年的第幾天。
今天就是2011年的第100天,這一百天你過得如何?
這篇日記我早就想寫的了,但就是等到這第100天才寫。
我已經生存在世上第7706天了。
日期差計算器
有時見到一個人做一些太白痴的事情,我都會想:「這人真是過40歲嗎?」
年歲在我心中是榮耀,年老的人代表著他的經驗﹑見識。
我像活了7706天的人嗎?
在第幾天我能夠考小提琴?
在第幾天我能入樂團?
在第幾天我離開世界?
親愛的大家,你也來計計自己活了幾天吧,看看自己各方面是否跟這個日數是配合的。
還是7706天的人跟3853天的人是一樣的?
這篇日記是在我心底裡的日記。
用google的日曆,加入了一些有趣的日曆,例如我知道每天是2011年的第幾天。
今天就是2011年的第100天,這一百天你過得如何?
這篇日記我早就想寫的了,但就是等到這第100天才寫。
我已經生存在世上第7706天了。
日期差計算器
有時見到一個人做一些太白痴的事情,我都會想:「這人真是過40歲嗎?」
年歲在我心中是榮耀,年老的人代表著他的經驗﹑見識。
我像活了7706天的人嗎?
在第幾天我能夠考小提琴?
在第幾天我能入樂團?
在第幾天我離開世界?
親愛的大家,你也來計計自己活了幾天吧,看看自己各方面是否跟這個日數是配合的。
還是7706天的人跟3853天的人是一樣的?
這篇日記是在我心底裡的日記。
訂閱:
文章 (Atom)